近日,信陽師范大學一則校慶捐贈倡議引發熱議。為慶祝建校50周年,該校發起"千班萬元"活動,號召歷屆畢業班級以集體名義捐款,建議每個班級捐贈目標不低于1萬元。
根據倡議書內容,捐款活動以畢業班級為單位,由班級聯絡人動員校友參與,校方明確表示"建議每個班級捐贈目標不低于1萬元"。捐贈者姓名將被收錄進校史館紀念冊,不同捐款額度還會獲得相應答謝。乍看之下,這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校友募捐,但細究其中表述,卻透露出微妙的壓力——"千班萬元"的名稱本身,就暗含了某種集體目標。
校方工作人員回應,”完全自愿,多少不限",目前班級捐款最高僅2000元,已有三四位校友以個人名義捐出10萬元,而普通校友的捐款多在百元左右。
校友回饋母校本是美談。國內許多高校的校慶活動中,成功企業家或知名校友的巨額捐贈往往成為新聞焦點。但信陽師范大學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將募捐對象精準定位到"班級"這一集體單位,并提出具體金額建議。這種做法雖然可能提高募捐效率,卻也難免讓部分校友產生抵觸——畢竟,同班同學的經濟狀況各不相同,有人一擲千金,有人囊中羞澀,集體目標是否會演變為道德綁架?
事實上,校友與母校的情感聯結,本就不該用金錢衡量。許多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畢業多年后,母校的一草一木仍讓人懷念,但直接捐款未必是表達感情的唯一方式。有人建議,學校可以開放更多參與渠道,比如校慶志愿服務、校友分享會等,而非僅聚焦于"萬元班級"的達標。
近年來,不少高校在校慶時推出類似的集體捐贈計劃,有的甚至將捐款與班級榮譽掛鉤。這種操作雖然能短期提升募捐額,卻可能傷害校友情感的長遠維系。健康的校友捐贈文化應具備幾個特質,避免任何形式的暗示或比較,尤其是對普通工薪階層校友,比起籠統的"用于教育事業發展",具體項目(如獎學金、實驗室建設)更能激發共鳴,另外經濟貢獻并非唯一標準,知識分享、就業指導同樣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