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為什么開始煩雷佳音了”最近突然成為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的一個話題。
說它來得突然,因為在影視作品中,雷佳音的過硬演技早已得到公認。在生活中,他展示出來的形象也很親和、低調。這樣一位好演員,怎么就讓觀眾看“煩”了呢?
不過,雷佳音最近的出鏡率也確實有點高。不久前熱播的影視劇《長安的荔枝》和正在熱映的電影《醬園弄》中,他出演的都是核心人物。不僅如此,接下去待播的十幾部作品中我們都將看到他的身影,包括姜文導演的《你行!你上!》、馮小剛導演的《抓特務》、路陽導演的《刺殺小說家2》等。
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煩”了的可能不是雷佳音本人,而是由他出演的一系列同質化的人物。比如,他在《長安的荔枝》和《醬園弄》里出演的角色身處完全不一樣的時代背景,卻有類似的性格特征——處處受挫、滿是無奈的“窩囊”中年男人。
其實,從讓他嶄露頭角的《我的前半生》開始,雷佳音已經在這條賽道上“深耕”已久,只要他的面容出現在熒幕上,仿佛就寫滿了“委屈”。這么看,廣大觀眾有點“審美疲勞”也很正常。
但雷佳音也并非個例。這些年來,只要張譯一出場,大家就知道誰是本劇最正義的警察;黃磊一出場,大家就知道誰是本劇最知心的大叔;王耀慶一出場,大家就知道誰是本劇最有錢的總裁;沈騰一出場,大家就知道誰是本劇最搞笑的角色……
從目前的趨勢看,國產影視劇中人物設定上的“固化”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很多觀眾幾乎不用動腦筋,就能根據演員的面孔猜想出劇情的發展方向。高度“套路化”的故事,又如何能給公眾帶來新鮮感呢,長此以往,大家“煩”了的可能就不只是雷佳音了。
當然,“雷佳音”們也會感到冤枉。作為演員,他們只是忠實地按照劇本和設定完成本職工作。更何況,雷佳音并不是只會出演同一類角色,在《繡春刀2》《超時空同居》等作品中,我們都能見識到他的另一面。
可見,關鍵的問題還是,“雷佳音”們為什么會被長期限制在一個“舒適圈”內,不斷重復自我?歸根結底,還是整個市場所能提供的作品類型和風格相對有限,讓“雷佳音”們有心無力,難以找到充分發揮才華的舞臺。
那么,再追問一句,為什么我們的影視劇不能為觀眾展示更豐富的生活?為什么拍來拍去,從現代職場劇到古代偶像劇,越來越多的作品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按理說,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新事物和新現象層出不窮,都能成為文藝創作的題材和故事才對。但事實上,受制于互聯網時代的流量邏輯,很多影視劇不再是對真實生活的反映和思考,是對“熱點”的追逐,是對“潮流”的模仿,關注的是能不能沖上社交媒體熱搜榜,而不是能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當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聚焦于同一個“熱點話題”,撞車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雷佳音”們自然也只能被困在同一張面具之下。
所以,讓觀眾“煩”了的從來不是雷佳音,而是越來越缺乏新鮮感,趨向同質化的影視作品。片方和創作者未必不了解這一點,但是,如果有藝術上的創意和野心,卻得不到市場上的回報,又該怎么辦?權衡之下,不如還是選擇更保險、更安全的創作方式——“雷佳音”們的熟臉也算是一種保障,不是嗎?
因此,當務之急是如何打破這個讓影視創作被套路化、人物形象被固化的行業閉環,否則,“煩”了的觀眾終有一天會有其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