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華裔數學家站在募捐會場中央,他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卻被迫為基本科研經費向私人 donor 乞求。這是2025年夏天,發生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真實場景。

陶哲軒,世界頂尖華裔數學家,從2025年8月起失去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撥款支持。他和他所在的純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所(IPAM)不得不開啟“緊急籌款模式”。
與此同時,美國得克薩斯州通過了一項SB17法案,允許州長有權決定禁止哪些國家的居民在當地購買房產。名單上包括中國等多個國家。當地華人聚集在州長家門口抗議,手舉“購房是人權”、“人人平等”標語。
01 華裔困境,卓越與歧視并存
盡管亞裔占美國人口的7%,且是增長最快的族裔之一,但40%的美國人仍將亞裔視為“外來者”。這種觀念自2021年以來比例翻倍,反映出新冠疫情后反亞裔情緒的加劇。
在中美貿易戰持續的背景下,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甚至認為華裔對美國社會構成威脅。這種負面認知深深影響了華裔精英在美國的生活和工作。
即使是在美國學術界享有盛譽的陶哲軒也未能幸免。他19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亞,16歲時移民美國,自20歲起在UCLA任教已有30年。但美國政府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未能營造一個沒有反猶太主義和偏見的研究環境”為由,凍結了該校約5.84億美元的聯邦研究資金。
02 成就非凡,卻難獲認可
華裔在美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陳本恩,華埠更好聯盟的執行主任,最近榮膺芝加哥慈善卓越領袖,是唯一獲此殊榮的華裔。
在她卓越領導下,華裔美國人社區促進會取得了顯著成就:組織收入成長了四倍;協助建立了第一個亞裔居民占多數的選區;促成了芝加哥華埠被指定為伊利諾州文化區。
但調查揭示了一個矛盾現象:盡管亞裔被視為“模范少數族裔”——聰明、成功且無需社會支持,但多數美國人舉不出知名亞裔代表。
亞裔基金會數據研究主任Sruthi Chandrasekaran指出:“過去五年間,每當問‘你能說出一個著名亞裔嗎’,人們總陷入沉默——最后往往提到成龍,可他根本不是美國人。”
03 回國潮與新機遇
面對海外的不公平待遇,越來越多華人學者和專業人士選擇回國發展。2024年,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突破120萬,創歷史新高。
國內各大城市都對海外歸國人才展現出極高熱情。從一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動輒百萬的現金補貼、購房折扣、創業基金砸向海歸人才。
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紛紛推出“搶人”政策——落戶門檻放寬、百萬創業資助、子女教育兜底,覆蓋就業、安居、醫療全鏈條。
海南陵水建立了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陵水·數字文創),自2025年2月揭牌以來,已形成影視短劇、游戲動漫、品牌出海三大產業賽道。
04 海歸的歷史貢獻與當前挑戰
縱觀新中國發展歷程,海歸的創新創業基因始終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上世紀50年代,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迎來了一批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兩彈一星”元勛中,23人中有21人擁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
90年代開始,依托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硅谷經驗,海歸在金融、IT和第三產業領域開疆拓土。2007年,每10個創業者中就有1.1個海歸。
李彥宏的百度、張朝陽的搜狐、田溯寧的亞信、沈南鵬的攜程……他們的名字寫成了近一半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但如今,一些在國際上很有名氣的海歸回國后卻變得“平庸”,這一現象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