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已知火星核至少為部分液態,但之前一直無法確認火星核是否存在固態成分,相關研究因此備受關注。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北京時間9月3日夜間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領銜并聯合美國高校合作者共同完成的一篇行星科學論文稱,基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任務的探測數據,他們研究發現火星固態內核的證據,根據對這些數據的進一步計算,還將火星內核半徑限定在600千米左右。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道遠教授表示,本項研究的重要發現有助于進一步理解火星和類似行星天體的性質和演化。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慧星介紹說,合作團隊利用“洞察”號任務采集的火星震數據研究火星內核的結構,從數據中成功識別出兩個重要震相:一個是穿過內核的震相(PKKP);另一個是提示存在固態內核的關鍵反射震相(PKiKP),而這一震相此前已在地球和月球研究中被證實。
合作團隊指出,PKKP震相的火星震波抵達火震儀的時間,比當前僅考慮液態核的火星速度模型所預測的時間提早了50-200秒,進一步說明火星中心存在高速的固態內核結構。
《自然》同期發表國際同行專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認為,最新發表的這項研究成果,為火星有固態內核理論提供了直接證據,并帶來火星演化的新信息。
孫道遠透露,在此次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后續將進一步結合礦物物理學約束火星核的物質組成,以深化對火星演化歷史的理解。此外,還將結合動力學模擬,力圖重建火星核的演化過程,為火星磁場的起源與演變機制提供關鍵線索。相關研究方法未來也將應用于月球探測數據,以期更精確地揭示月球深部結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