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說話,不渲染不回避
“2025年8月,湛江科技學院招生辦公布第三次征集志愿結果:歷史類投檔僅286人,物理類425人,相比計劃招生總量6357人,缺口高達5646人——而這只是廣東14所需補錄民辦高校中的一個縮影。”(源自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2025年8月發布數據)
類似情況也在廣西、黑龍江、云南等多省出現,甚至部分省份在第四次、第六輪征集志愿時,已明確“不受文化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限制”。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指出,“表面是招生難,實則是民辦高校傳統擴張模式與就業市場、家庭選擇間斷裂的集中爆發”。
三層拆解:為什么民辦高校招不滿?
1. 經濟賬:高昂學費 VS 就業回報不確定
- 多數民辦高校學費集中在2-3萬元/年,加上生活費年支出超5萬元;
-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補充:“很多家庭在經濟下行背景下重新權衡教育投資回報率”;
- 結果就是:大量考生寧愿選優質專科、復讀,或進入職教軌道。
2. 質量信任危機:“說法”拼不過“實效”
- 專業設置滯后、同質化嚴重,“什么都開,什么都不精”;
-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就業支持薄弱,畢業生競爭力存疑;
- 家長和學生用腳投票:“寧可讀個好專科,也不賭一個聽起來‘水’的本科”。
3. 生源總量與政策紅利的退潮
- 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35萬人,較2024年減少7萬(首度下降);
- 職業教育擴大招生、公辦高校擴招持續擠壓民辦空間;
- 錄取鏈條末端——民辦高校成為最先被“擇優舍棄”的對象。
生存實錄:三個方向的真實摸索
案例1:湛江科技學院 – 大幅降分與承諾轉專業
- 時間:2025年7月-8月(三輪征集志愿)
- 關鍵動作:
- 歷史類、物理類投檔線分別降至428分、400分,較首輪降30-40分;
- 公開承諾“已投檔考生100%滿足第一專業志愿,普通類專業互轉不受選科限制”;
- 結果:仍未完成計劃,缺口依舊達2900人;
- 反思:單純降分和寬松轉專業無法扭轉信任缺失和支付意愿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