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入伏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
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來“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這30天該如何養生?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朱抗美教授,聽她談談三伏天的養生誤區。
喝奶茶,不如喝淡鹽水
三伏天要曬背、抱冬瓜睡覺、光腳踩在地上、用艾草泡腳……網上流傳的“三伏天養生法”可謂花樣百出。
對此,朱抗美教授直言:“三伏天的養生誤區很多,有些人在不清楚自己體質的情況下就對一些網紅養生法趨之若鶩,我們非常著急,建議大家適當做減法。”
其實,及時補充水分才是最樸實,也是最適合三伏天的養生法。尤其對于特別愛出汗多的人來說,假如補水不及時,體內的液體總量會隨著汗液的排出而減少,血液容易變得黏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就容易增加。
而補水的最佳選擇是淡鹽水。奶茶、咖啡、運動功能飲料,大都屬于熱性食物,并不能很好地改善身體缺水的狀態。此外,也可以喝一點養陰解暑的綠豆湯麥冬百合湯。
與愛出汗的人相比,出不出汗的人在三伏天會更加難熬。朱抗美教授建議這類人可以適當曬太陽,吃點桂枝羊肉湯,從而起到發散的作用。不要一整天待在空調房間里,避開最熱的時段,到戶外動一動。
人體好比天然的空調,在炎熱的環境下,體內的熱量會通過汗液排出,假如24小時一直待在恒溫環境內,毛孔無法開泄,并不利于身體健康。適當出汗,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于身體保持通暢。
午后曬背,不如午后小憩
從去年夏天開始,網上就盛傳三伏天曬背養生法。結果,有不少對此法趨之若鶩的人因為曬背曬到中暑,被送去了急診室。
朱抗美教授認為,背上有督脈,督一身之陽氣,正確曬背確實有助于陽氣的提升。但中醫講究的是天、地、人合一,夏天本來就陽氣旺盛,從中醫脈學的角度來說,很多人會表現為“脈洪”,也就是氣血會充盈體表。如果在炎熱的環境下堅持曬背,就好比火上澆油。尤其是舌苔偏紅、體質偏熱的人,反而容易曬出病。其實,夏天反而要適當養陰、藏陰。
夏季的午后最好能適當小憩,心靜自然涼。修身養性、保持平和的心態,才是頂級的養生之道。
同樣的道理,有些人喜歡在三伏天艾灸,覺得能事半功倍。其實,夏季本就容易毛孔舒張,體內的氣會隨之外泄。中醫認為,氣能生血,氣與血互相依附。過于頻繁的刮痧、艾灸容易耗氣。有些人經常去不正規的“養生館”,反而會感到無力、頭暈,這就是氣脫的表現。
辨明體質,是養生的第一步
“我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十分關注養生知識的病人,以白領女性居多,她們在網上學習了不少中醫養生知識,但往往是一知半解,有人甚至完全搞錯了方向,來咨詢后才恍然大悟。”朱抗美教授告訴記者,“中醫有句話叫‘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無論流行什么養生方法,都要先辨明自己的體質,而且一個人的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好能請醫生進行判斷,然后根據體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有些地方有“三伏天吃羊肉”的習慣,認為三伏天吃羊肉能補陽氣。這就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體質偏熱的人,吃太多羊肉,就很容易長痘、便秘。而體質偏寒的人適當吃一點羊肉,就很合適。假如吃太多綠豆湯,說不定就會拉肚子。
“最近我遇到一位身體不適的老病人,她說自己的生活一向很規律,平時很注重養生,就是水果吃得比較多。進一步詢問,她才告知,因為看到網上說吃荔枝能補陽氣,于是就連續吃了幾天荔枝,結果導致口腔潰瘍。”朱抗美舉了一個門診中非常普遍的例子。荔枝、芒果、榴蓮、哈密瓜等都是熱性水果,對體質偏熱的人來說就要適可而止。
很多養生達人喜歡用艾葉泡腳。艾葉確實能夠通陽氣、溫經散寒,但皮膚經常長痘、大便干的人,并不適合用艾葉泡腳。
三伏天,也可以補一補
夏天要不要進補?很多人認為,天熱出汗多,補進去的營養,容易隨著出汗而流失。這其實是一種誤區。
朱抗美教授認為,三伏天也可以適當進補,而且食補為先,藥補也可。
她列出了以下食譜,請大家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
補氣。針對乏力、出汗多、氣短、臉色淡、舌有齒痕的人群。可適當食用黃芪、生曬參、太子參、山藥、扁豆、黃精。
補血。針對頭暈眼花,頭發早白,記憶力下降,舌淡,月經量少的人群??蛇m當食用赤豆、紅棗,枸杞、豬肝、桂圓、桑椹、阿膠。
補陽。針對乏力怕冷、精神不振、大便溏、舌胖大的人群??蛇m當吃一點羊肉、牛肉、韭菜,雞、紅參。
補陰。針對怕熱、心煩、大便欠暢、口干、舌紅少苔的人群??梢猿约佐~、鴨子、黃鱔、西洋參、石斛、楓斗、百合、銀耳。
補精。老年人腰酸腿軟、耳鳴、牙齒脫落、舌瘦苔少,可以吃生蠔、冬蟲夏草、哈士蟆、鮑魚。
此外,如果去年冬天的膏方沒有吃完,在三伏天也可以繼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