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既能依托成熟的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體系保障飛行汽車產品安全可靠;又能憑借規模化生產能力打造經濟、舒適的飛行汽車產品。”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被譽為“千米低空,萬億市場,中國經濟新引擎”。有數據指出,203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萬億元,其中,飛行汽車在低空經濟中占比約為三分之一,規模可達1萬億元。
飛行汽車與汽車產業有何淵源?二者相融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飛行汽車如何與汽車產業實現技術協同與雙向賦能?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廣汽高域副總經理鄭家響,維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創始人、CEO何威,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向磊圍繞這些話題展開討論。
跨界融合顯價值
飛行汽車與汽車產業在關鍵領域存在大量共通點與可復用部分,同時還涉及航空、人工智能、通信等多個領域,本質上是“汽車+”的產物。鄭家響表示:“飛行汽車約70%~80%的產業鏈、供應鏈及生產制造環節,可復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的現有基礎,具備‘汽車基因’,這也是我們強調其‘飛行汽車’屬性的重要原因。”
圖說:廣汽高域副總經理鄭家響
飛行汽車產業可觀的前景,不僅吸引了汽車企業入場,還促使傳統航空企業、無人機企業紛紛布局。不過在鄭家響看來,車企造飛行汽車具備天然優勢。
“傳統航空企業造飛行汽車在極致安全性把控上優勢突出,但過去對進口技術依賴度較高,在成本控制方面關注度相對不足;無人機企業具備低成本、核心部件高度集成的優勢,但在高安全等級飛行汽車產品的研發上仍需提升。”鄭家響分析:“而汽車工業恰好能彌補這兩大行業的短板,既能依托成熟的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體系保障產品安全可靠,又能憑借規模化生產能力打造經濟、舒適的產品。”
圖說:維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創始人、CEO何威
汽車產業的規模化效應,能為飛行汽車研發帶來多少成本優勢?何威用一組數據進行了直觀呈現:“傳統直升機采購成本高、運營成本高,我們依托汽車供應鏈,可以將采購成本降低60%、運營成本降低85%。比如國內電機價格僅15萬元人民幣,遠低于海外10萬-15萬歐元的水平。”
張向磊同樣認為,汽車產業與飛行汽車的融合將產生巨大價值:“企業跨界布局的核心基石是技術融合。在動力系統、組合輔助駕駛和制造體系方面,車輛與飛行器正實現多維度的系統融合。”具體來看,可分為以下三點:
其一,在動力系統方面,汽車的電池、電機技術正逐步向低空飛行器轉移。同時,依托現有的國家標準體系,飛行汽車圍繞電池高低溫適應性、充電循環壽命等共性指標開展相互認證,實現了標準層面的車機共用。
其二,在組合輔助駕駛層面,通過地空算法的協調與適配,汽車組合輔助駕駛算法可以探索在低空場景中的應用,推動實現地空一體的智能路徑規劃。
其三,在制造體系方面,飛行器可借鑒汽車的模塊化生產理念,同時采用汽車模塊化測試方法,以此降低產品量產成本、提升檢驗效率。
三階段破解融合之道
既然汽車產業與飛行汽車融合有如此大的優勢,那么該如何促進二者深度融合?張向磊從飛行汽車發展的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介紹了汽車產業與飛行汽車產業的融合路徑: